河海大学轻质与信息材料研究所依托河海大学大塑性变形加工实验室、宿迁市河海大学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建有微纳米结构金属制品中试基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突破结构材料强韧化、结构功能一体化”为战略目标,紧密围绕机械、水利、交通、生医、能源、环境等领域的超细晶、纳米高性能材料发展需求,开展先进微纳米材料及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研究所核心团队实力雄厚,在岗教师19人,包括教授6人(含青年教授1人)、副教授6人(含青年副教授1人)和讲师7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人(国家杰青)、省部级人才称号5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人。团队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8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Corrosion Science》等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70余件,牵头成果“高速列车信号缆用高性能铜基材料及其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研究方向聚焦五大核心领域:一是微纳米块体合金加工与性能评价,涉及微纳米金属材料的同步强韧化和耐蚀化机理,先进大塑性变形加工技术及其装备研发等;二是高性能轻质合金及其应用,研发高强韧镁合金、铝锂合金、泡沫金属、钛合金等新型轻质合金,服务于交通、航空航天领域;三是金属表面强化及功能防护,开发磁控溅射、微弧氧化等绿色长效防护技术,构筑耐蚀、耐磨、防污、自清洁、仿生等多功能涂层;四是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研究高强高导铜合金、高强耐蚀钛合金等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在苛刻环境下的服役行为;五是新能源材料的设计加工与模拟计算,覆盖光催化、光电化学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合金等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加工及相关器件开发。

在成果转化与合作方面,研究所已实现镁基、铝基、铜基、钛基等高性能金属型材的可控制备,为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提供合金加工技术服务;与宝武镁业、常熟福莱德连接器科技等企业深度合作,推动高性能镁基材料、太阳能电池组件材料产业化。国际合作网络完善,与美国University of DelawareN.C. State University,日本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未来,研究所拟落地微纳米合金制备、镁合金阳极材料设计、金属长效防腐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飞行器、深海装备、高铁等领域,持续为高端制造与极端环境应用提供关键材料与技术支撑。